时间:2023-05-29 | 编辑: itedou.. | 来源:新京报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的话剧《我这半辈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开启第三轮演出。国家大剧院经典艺术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宋宝珍教授,《我这半辈子》导演黄盈,以“半生跌宕半生悟——话剧《我这半辈子》的‘老舍情缘’”为题,围绕该剧的改编过程及老舍先生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展开了深入交流。
如今当人们提起文学经典的话剧改编时,毫无疑问,在现代文学经典中,老舍小说的话剧改编体量最大、认可度最高,在中国当代现实主义话剧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谈到改编老舍的文学作品,黄盈导演强调,自己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沈林老师提点,决心要从两点出发:平民的尊严与家国的情怀。“老舍写的平民,可以很穷,但是一定要干净、体面,一个平民身上也是有尊严的。”宋宝珍同样认为,“老北京人的尊严,涉及文化的自尊,文化的自觉。老舍先生善于刻画平民百姓,关注每一个人的尊严,每一个人的价值,它的笔意在书写人的心灵、人的处境、人的生命。而戏剧最能打动观众心理的,正是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深切关注、思考与表现。”
说到“家国情怀”,黄盈导演表示,“他写的虽然是平民,比如大姐家人、婆婆和老姑奶奶斗法,但无论怎么写,你都能体会他背后关注的不光是家里这点事儿,他有若是觉得不公平,必须仗义出手的那一面。他的侠义精神推己及人,所关注的不止是小羊圈胡同里发生的故事,他希望普天之下都有正义和公平。老舍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世一代一代的人。”同时,宋宝珍称老舍“是以个体的生命视角观测整个民族的现实人生,透露着历史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他是真正关心、体察着这个国家的人。”
对于《我这半辈子》的创作,宋宝珍称黄盈导演有着“上天入地的艺术想象”,“黄盈导演的舞台时空,自由转换,景随人动,非常灵活,幻化无穷。他运用自由的舞台调动,人物一转身,一移步,就进入到另一个时空。戏剧是假定性的艺术,戏剧的构思往往是,如果怎么样,那会是怎么样?在黄盈导演的剧目中,往往一人分饰多重角色,他也吸纳了影偶艺术的表现手法。比如《福寿全》中由演员操纵的是将演员自己的面部与儿童偶身结合的形象,《我这半辈子》中小年提着的套着童服的人形,都是一种叙事性和假定性有机融合的产物。黄盈导演一直在探讨,在舞台有限的时空当中,怎么样给观众更丰实的内容,更多意的景观,这种探索值得肯定。”
黄盈导演坦言,老舍的民族化叙事与表达,的确影响了自己的过往与当下的创作。“我排《枣树》就是宗着(北京话,意为跟着)《龙须沟》,我做《卤煮》,也受了《茶馆》的很大影响,再到《我这半辈子》,只要跟现实主义或者跟我们生活相近的系列,其中都暗含着老舍先生影响的痕迹。”他认为,以北京作为一个落脚点,把它推己及人,找到中国人身上的恒久精神。不是说创作者有了新的史料,就觉得有些观点,现在已经变了。黄盈恰恰觉得文化传统对于今天艺术的发展特别重要,只有沿着老舍先生开辟的艺术道路前行,其实就是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对此,宋宝珍表示,“我们常说艺术要守正创新,谈到北京,我们在谈什么?今天的北京是国际大都市,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的结果,是现代文明荟萃的中心。因此,今天的文艺创作,要有一种多元的现代的文化姿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文化胸襟,要创造出合乎时代要求、满足人民精神追求的好作品,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现代意识观察思考,找到北京文化、北京艺术的新定位。”
免责声明: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与爱特豆无关。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误,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文章仅作参考。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 010-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kefu@itedou.com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入口 | APP下载 | 寻求报道
Copyright © 2015-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