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研讨会:刻画人性冷暖

时间:2017-11-16 | 编辑: Mayna | 来源:网易娱乐

摘要:11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现实主义医疗题材电视连续剧《急诊科医生》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爱特豆讯 11月14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现实主义医疗题材电视连续剧《急诊科医生》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该剧由花儿影视摄制发行,郑晓龙、刘雪松执导,张嘉译、王珞丹、江珊、柯蓝主演,集结了苏小明、巩峥、王策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并得到了国内顶尖的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的鼎力协助。自10月30日首播以来,《急诊科医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开播至今,该剧首轮两家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一直稳居国内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首位,且一路走高,开播第4天双台单日收视破1,单日收视总和超过2.5,最高单台收视率超过1.5,实时收视率超过1.9,市场份额总和超过8%。网络点击量也居高不下,截至11月14日,网络点击率超过30亿,单日点击率最高超过2.8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急诊科医生》以其精良的专业制作,公益性的科普意识,给广大观众上了一堂既严肃又生动的医学启蒙课。从许多日常相关的医学常识、急救技巧,到价值观层面的医者精神、伦理诉求等,都通过精彩的剧情走进观众的心里,特别是每集片尾的医疗小常识深受观众赞扬和喜爱。

《急诊科医生》以主任医师何建一(张嘉译饰)与高学历海归“空降”医学博士江晓琪(王珞丹饰)为主角,展现了国内某大型医院急诊科医护群体的日常生活,讲述了背景与性格各异的主人公,因为中西医疗理念,乃至教育、心理观念等的差异,在一系列的频繁碰撞和互相审视中,逐步建立默契攻坚克难的故事。在以妙手仁心救治患者的同时,该剧也呈现出一幕幕生离死别、拷问人性、人情冷暖的悲喜剧。

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马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易凯,《中国电视》执行主编李跃森,《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编高小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赵彤等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探讨。该剧总制片人曹平,导演郑晓龙,编剧娟子认真听取了专家研讨。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主席、秘书长张显主持。

专业保证:医疗剧“过来人”倾力打造

对于主演张嘉译,这已不是他的第一次医生角色了。曾经在《心术》《帕米尔医生》中饰演医生的经历,让他对这一职业形象演绎的得心应手。此次重返手术台,他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力图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更深入地塑造出全新的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建一”。相比上一次的角色,“何建一”并不显得高大完美,而是更加自我也更具个性。正是这一点,让张嘉译在角色的塑造上变得更具挑战性和丰富性。

该剧导演郑晓龙曾执导过《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红高梁》等诸多经典作品,不仅给观众留下过深入人心的时代印记,也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中国电视剧教父”。对于医疗剧,他同样倾心不已。早在2001年,他就曾受美剧《急诊室的故事(ER)》影响,执导过由李幼斌、江珊主演的医疗剧《永不放弃》,并影响了一代人的“医学梦”。2013年,他还担任过《产科医生》的总策划、监制,在医疗题材方面可谓得心应手。

联合导演刘雪松曾执导过《西藏秘密》《爱的多米诺》《下一站婚姻》等热播剧。对于医疗领域涉及的诸多社会层面,他具有新锐年轻导演特有的敏感性,既具有青年所青睐的时尚视角,又能契合专业性的要求。

此外,该剧原创编剧点点可算是地道的业内人士。点点曾经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有过多年临床从业经验,十五年前,郑晓龙导演的首部医疗剧《永不放弃》就出自她的剧本。此次拍摄的《急诊科医生》,则源自于她的另一部力作《人命关天》,其中展现出更新的技术手段、更高的创作诉求和更深的人文思考,对医疗领域的变革展开了更多反思。编剧娟子则在原剧本的基础上,几易其稿,加入了更多生活、情感元素,使得该剧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技术担当:协和医疗团队全程跟拍

作为高水准的医疗行业剧,《急诊科医生》得到了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北京市卫计委、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等各大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国内顶尖的北京协和医院,也派出了专业医生、护士团队全程为《急诊科医生》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确保剧集中涉及医学专业内容的真实和准确,全方位构建一个真实的医疗常识生态圈。

导演郑晓龙素来以对艺术的执着和细节的严谨著称。此次为《急诊科医生》执导筒,他也很重视医疗团队的意见和技术细节的准确性。拍摄过程中,协和医院派驻剧组的急诊科主治医生张晖博士一直随导演一同读剧本、看拍摄、听台词,及时地修正剧中与事实出入处。不少剧中角色都由真实的医护人员上阵扮演。整部《急诊科医生》,可以说是合医疗团队之力一手打磨出的相当高专业度的良心之作。

“即便是再优秀的演员,很难复制出专业医生的手术动作。外科手术的一招一式,缝合、打结、进针出针,都是多少年养成的习惯,内行外行差别很大。”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胸外科主任医生韩志义作为该剧的“手术指导”,也为剧组拍摄贡献了“一臂之力”。他同协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组一样,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场景,如手术戏、抢救戏中,专业团队会亲自披挂上阵,携演员一道献上原汁原味的“急救指南”。

人文情怀:关注社会热点,刻画人性冷暖

“套着医疗剧的外壳,拍一部俊男靓女的偶像剧,这不是我们的初衷。”该剧总制片人曹平指出,《急诊科医生》的宗旨是通过对医护群体以及医院众生相的描摹,展现与医学相关的不同技术观念、人文理念和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碰撞,在急诊科每天都要面临的生死语境下,探讨医者何为,时代何为。

为了更精准到位地表现医院中形形色色的人情冷暖,以及急诊科里突发事件和极端情况下的张力,该剧启用了一大批最为观众熟悉的实力派演员,如苏小明、巩峥、王策、丁嘉丽、谭洋、许文广、贾妮等“老戏骨”的全面加盟,让该剧尽量避免了群戏生硬的弊病,也让剧中的每一个登场人物都独具特色,每一个故事都震撼人心。

另一方面,和普通的医疗剧不同的是,该剧无论从角色设定、故事主线,还是情节铺排、情感爆点上,都无一不围绕“医学”二字展开。不仅两位主角的个人情节线与医药伦理问题息息相关,诸多角色的故事副线也未陷入“剧情不够,狗血来凑”的窠臼之中,不以悬疑、饶舌等内容博眼球,而紧密依附于大众所关心的医疗话题。可以说,《急诊科医生》堪称一部当今医疗技术与社会话题的热点合集,人性的善恶之辨与复杂界分,人类生命的可贵与医者情怀的伟岸,危难时刻的相濡以沫和同舟共济,将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专家点评:“医疗百科全书”与中国特色的行业现实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普遍认为,该剧为国产行业剧的专业化、本土化和现实主义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国产行业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些年由于经济发展,物质已经比较丰富,但人们的精神生活贫乏或者问题比较多,对我们来说,医疗题材就是一种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处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沟通的电视剧类型,这也是我们拍摄《急诊科医生》的初衷。”《急诊科医生》的导演郑晓龙表示,人性当中的美好和善良,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都是现实主义态度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这部剧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创作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急诊科医生》是一部医疗的百科全书,这部剧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及的。它把我国急诊的现状,急诊的医生护士的精神状态都精彩、真实和与时俱进的加以呈现,探讨了当代医学应当如何应对生命伦理学的新挑战,在表现我们国家医疗事业的水平和精神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发言中提出,《急诊科医生》的立意和主旨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即“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仲呈祥说,该剧以最为典型的职业人物形象,最深刻的现实主义刻画,展现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行业现实,的确是一部有艺术追求的佳作。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急诊科医生》称得上是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作品。该剧以好看的故事、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反思,将行业剧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通过对尖锐的医学问题和社会现实的探讨,用积极正确的人性观、价值观和现代医疗观念,引发了观众的心灵共鸣,对当代人深刻认识医生这一行业,增进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最频繁地出现生离死别的医院急诊科,人性温暖和医者情怀的光芒更加耀眼,也是该剧最浓墨重彩的部分。《急诊科医生》以忠于现实,致力向善的姿态,以一群有理想、有底线、有温度的急诊科医护群体为模板,向观众呈现出有血有肉的医疗工作者形象,艺术性地展现了神圣职业最高尚的精神品质,是对当下某些行业剧过度娱乐化、偶像化、脱离现实趋向的有力匡正。

各界热议:真实走心,稳健精进

“《急诊科医生》不仅有渊源、有借鉴,更重要的在于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向往有共振。它所讲述的故事、塑造的角色、寄托的文化价值,对我们告别‘急’症,大有裨益。这部作品对现实题材主旋律的结构方式,对我们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传播正能量,大有裨益。”

“《急诊科医生》是一部充溢着正能量的作品。它弘扬正能量的方式,它塑造医护人员美好形象的方式,不是‘席勒式’而是‘莎士比亚化’的。”

——赵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

“如果临床实验真的出现患者因药物因素导致的死亡,首先就叫停这个实验了。这样的瞒天过海虽然可能存在,但会越来越掩藏不住。所以,正面面对这种意外,尊重事实真相就成了必要的高贵品质。这里不是吹嘘江医生,逻辑清晰句句在理坚持原则,王珞丹这里演的也挺到位的。”

“急诊科遇到的突发情况会比其他医生多不少,刚刚救回来的患者下一秒又有突发情况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非常考验医护人员在应急状态下的反应,《急诊科医生》中心包穿刺部分王珞丹从诊断到处理反应非常迅速,果断的劲儿还挺像回事的,后面烧伤患者抢救不回来的无助和无奈也很真实,都说医生见惯了人间冷暖,我们面对死亡也很无奈。”

——于莺(微博大V“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博主)

“没有过度矫饰和花哨的都市元素干扰创作,稳住了作为行业剧的底色。仅凭这一点,这部作品在播出过程中的升温也十分可期。《急诊科医生》的可圈点之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代表品质国剧的‘郑晓龙’这块真人招牌的加持,二是在专业性和社会性两方面拿捏得较为稳妥、细腻的叙事表现……”

“‘稳健’是这部剧的出发点,最终也构成这部剧最大的突破。”

——何天平(《广电时评》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仅仅开头几场戏,《急诊科医生》就通过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鲜明的职业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的节奏把握、线头铺设都很不错,主任间已有的竞争关系,和爱徒失去生命的矛盾的设置,为后面的戏剧冲突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此前的国产医疗剧更着重表现医生的情感关系和个人成长,在职业感方面较弱,甚至近年来还出现不少披着医疗外衣的言情剧。相比以往的行业剧,郑晓龙导演作为一名非常成熟的资深导演,这次和青年导演刘雪松合作,在戏剧张力、职业感、现实感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精进。”

——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 文章如果来源是转载,内容的真实性未经核实,与爱特豆无关。如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有误,请联系本站做编辑和删除处理,文章仅作参考。

关注爱特豆:
扫描下载APP
发布活动、参加活动,
影视类活动抢票神器!
关注订阅号
随时查看影视最新资讯
权威,及时,有情怀!
相关文章:
评论一下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 010-57205690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kefu@itedou.com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注册入口 | APP下载 | 寻求报道

Copyright © 2015-2019 爱特豆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爱特豆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44288号-2   京网文[2018]4740-381号

X